3月21日,阳光明媚,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的工人村片区,街道干净整洁、绿植错落有致、车辆停放有序,浅黄色的墙体、白色的雨棚、干净的院落、统一的推拉窗,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片建成了几十年的老城区。
2022年3月,占地面积166亩的工人村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作为金牛区重点民生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包括老旧院落改造、成套化改造、特色街区打造三部分,共涉及院落22个、建筑58栋、居民3104户,人口1万余人。截至目前,该项目老旧院落改造部分已基本呈现。
“老旧院落改造部分主要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社区功能、传承历史文化的工作,实现社区焕新。”设计方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该项目的负责人余睿介绍。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采用“一院一策”,经过现场踏勘、业主沟通、居民商讨等方式,达成一致后对院落进行整体提升,包括增设绿化,补充公共坐凳、路灯、健身设施等;部分院落通过“拆墙并院”或“拆墙透绿”,拓展院落和街区公共空间,结合片区道路的改造优化,实现街道更舒心、更宽敞、更平稳。
在球盟会官网优化社区功能方面,通过优化社区雨污水管网、增设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智慧中心、菜市场、停车位、非机动车棚等基础配套设施,大幅完善社区功能;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挖掘工人村文化,打造工人村IP,让整个片区在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景观风貌、社区功能的全方位提升。
相较改造前,工人村片区通过老旧院落改造,补充增加60余组院落座椅,在7个点位均增加健身设施,完成路面改造约1600米,新增健身步道约200米,新增照明灯杆约160处。
1953年,成都市建筑工会在曹家巷一片为建筑公司等单位的工人修建了26栋二层楼房。之后,建筑行业相继在这片修建了多栋职工宿舍楼,最终形成了一片工人集中居住的“工人村”。
今天,修建于上世纪的建筑依然在工人村毗邻而立,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各有特征,不尽相同的建筑风貌成了城市记忆、片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改造也必然需要不同的策略。对此,成都设计咨询集团详细梳理出了现存的八大建筑色彩系统。余睿表示,在工人村片区,上世纪50-90年代建筑外立面根据建筑年代外墙材料工艺不同,风貌上主要特征分为4类特征:红砖或灰砖机理外墙面、红砖或灰砖+灰砂外墙面、灰砂+水刷石外墙面、灰砂+浅色外墙涂料。
“不同的建筑立面,改造措施也就不一样,重点就是恢复重现原有老建筑风貌,最终目的是要将这里打造为有记忆的‘城市建筑博物馆’。”余睿说,针对上世纪50-60年代建筑,改造措施是“清洗、保留原有红砖肌理,或用相同模数的仿砖软瓷重做外立面”,而对上世纪80-90年代的建筑,则是“灰色墙面使用灰色真石漆,阳台使用和灰色墙面搭配的原底色真石漆模,通过控制真石漆颗粒感还原搓砂面质感”。
此外,在文创公司助力下,工人村片区还有了专属logo——抽象化为镂空房子造型的“工人村”三字,透过光与影的几何关系讲述底下1953年开始的故事。
“‘1953’既是源起也是符号,留下历史的印记更为展望幸福的未来。”这句话写在项目设计方案中,强调1953年对于工人村的特殊意义,也阐明了深挖片区历史文化对工人村IP打造的重要性。(完)
本文由:球盟会提供